Wednesday, May 20, 2009

movies movies movies

400 Blows

我不晓得为什么会被翻译成《四百击》,但是,关于青春期的叛逆,好像也是没有办法被解释的。

电影结束于男孩到达最渴望去的海滩,一路跑着,镜头很长,但是心情像被系上一样,跟着他跑。最后,来到海滩,转换了一个镜头,故事结束。我很喜欢这个结局。
一路跑去,我也想一路跑向我要去的地方;奈何我连心里想去的地方也不知道是哪里。

男孩不是天生的坏孩子。他是因为父母、老师、同学、环境而落得如此下场。继父给他的爱是否过分?母亲对他与生俱来的不满是否对他造成伤害?老师对他的不谅解是否让他感觉不被尊重?从孩子的观点出发,拍一部描述成人如何忽略成长中孩童的电影。。。无论是手法还是角度,那个年代来说,果然是摩登。一切对于其他角色的轻描淡写,下手偏重男孩的身心感受,也许青春期的成长就是这么一回事 - 父母跟着孩子一起成长,而不是个人的事儿。

Sell Out

死了都要卖,是什么东西,你临死前都要卖呢?
海报上写着,每一样东西都有一个价钱。临死前,至少也要才华被肯定。又或者,就算拼了命,也要才华被赏识。

关于社会的种种讽刺,以黑色幽默的手法带出,风格酷似当年未成名的新加坡导演,roystan tan。偶然出现歌舞剧的呈现手法,是突兀还是突破,见仁见智。我个人觉得,导演是贪心了,但是,作品还是值得赞赏;死了都要卖?

演员实力一般,不过带出角色韵味绰绰有余。因为角色鲜明,只要敢演,没有演不到,只有可以更好。对白细腻之处如同歌词,如同镜头,如同画面,如同小小的摆设和道具。。。非常用心。

片子人气高企,票房如何就不得而知。导演第一炮短片换来第二炮长片;第三击,我热切期待。

一部马来西亚的电影也可以很世界大同,不一定要把所有大马的特色搬出来才是反映本地色彩;剖析大马或吉隆坡社会结构也是一种好方法,好题材。
关于大马电影,独立电影,我想,大家是时候重新诠释,不要被一般的独立制作浪潮搞糊涂了。

Seraphine

自问艺术常识不高,有眼不识法国著名画家seraphine de senlis,却也径自买了戏票,钻进戏院看电影。是偷得浮生还是装模作样?

女主角我不认识,但是演技精湛得令人赞叹。不是什么功力,就是演活了角色,说服了我她就是Seraphine。果然是有经验的老手。

自传式的电影可以很富丽堂皇,可以很掏心掏肺,可以很简单朴素,可以很写实,也可以很虚假。可这部电影什么都不是,只是很深刻。每一件事情,关于她心情、热忱、想法的事情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。我仿佛认识了Seraphine,仿佛跟她一起走过了人生的起起落落。

她的画风很吸引,衬托出她本人内心汹涌澎湃的热情,用色手法尽显个人独特风格。绘画对象不外花草树木,却被活生生灌以生命,我真的很想一睹真迹的风采。

最后她是否真正得到解脱,或者离世时还是疯疯癫癫,都已经不重要。重要的是,她在‘死’前都‘卖’了。我想,这是她超越自己的方法。是逃避也好,是固执也罢,她总算从作画中活过来了。她的天赋没有被埋没,哪怕是一阵子,她是活过来了。

还有,那个叫senlis的地方,我一定要去。去不了montmartre我也要去senlis。

Angels & Demons

没有很期待这部电影,却也顺应潮流,拖着疲累的身躯走进戏院。

说是《达文西密码》的前传,还不如说是那本书以后,作者给基督教的一个平反。但这本书我没看,对于宗教的历史背景懂得不多,不愿加以置评。

只能说,挺有娱乐性的一部电影。就算是猜到了结局,我还是费尽心思掉入导演给观众设下的陷阱,好好配合,好好享受当观众的乐趣。

不妨去凑凑热闹吧!

Labels: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